中文 - EN

欢迎到访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官方网站!

 

您当前所在位置:

新闻详情  News details
武汉防汛图
来源: | 作者:院办 | 发布时间: 2022-08-29 | 27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与作品有关的故事

19546月,持续笼罩武汉的暴雨导致长江和汉江水位不断上涨,武汉关水位达到26.47米。627,武汉市政府发起防汛动员,在短短几天内,组织全市各行各业人员10万余人,成立防汛抢险大军,奔赴长江堤防,与洪水展开殊死较量。

818,武汉关水位达到历史最高的29.73米。阴风怒号,浊浪滔天,武汉江堤随时有决堤的危险。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,全国人民倾全力支援武汉。各地调集的抗洪物资、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随即抵达武汉。

武汉人民战胜这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的关键,在于能否守住长江、汉江等长江主干流河道的堤防。为此,数十万武汉市民义无反顾地扛起铁锹、背着箩筐奔上堤岸,巩固堤防,阻击洪水。人民子弟兵与武汉人民一起挖土筑堤,一时间,武汉市周边的荒地全部变成了采石场,为长江大堤提供土石。

随着武汉人民抗洪抢险各项举措的有效推进,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终于退去,武汉抗洪取得了胜利。这一次的抗洪抢险,为以后的抗洪救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成为我国城市防洪体系与水利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,反映了党和人民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不怕困难、顽强拼搏,坚韧不拔、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。

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

1956年,画家黎雄才根据中国人民抗击武汉特大洪水的壮举,创作了国画长卷《武汉防汛图卷》,该画作一经问世,在新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
美术评论家殷双喜介绍,《武汉防汛图卷》是一件有着防汛诗史美誉的新中国山水画经典作品,以纪实叙事的表现方式,用全景式构图,在近30米的长卷上再现了人民群众与自然斗争的场面。

《武汉防汛图卷》是黎雄才根据自己在1954年武汉特大洪水期间抗洪抢险斗争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,是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。他把不同的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,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,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画家在抗洪第一线坚持写生,所以纪实风格十分浓厚。

黎雄才亲身参与了1954年的武汉抗洪,在抢险过程中,他绘制了大量的写生稿。黎雄才的学生李劲垄回忆说:“他带着速写本,骑着单车,来回奔忙于整个大堤上面,记录着抢险惊心动魄的过程。”

人民才是艺术的主体

国画长卷《武汉防汛图卷》为从右向左观看,作品的起始,江水急剧上涨,测量员正测量水位向指挥部通报。画面上有喇叭在广播,堤坝上能看到绘就的文字﹣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,坚持不懈”。在后方,所有人都在抓紧准备,向前方运送物资。

画面中大段江水的留白,表明洪水来势汹汹。在全画最紧张的一个场景中,江堤的某些部分出现了决堤的场景。紧急情况下,抢险队员纷纷跳人水中,手拉手筑成人墙,形成了全画的第一个高潮。

群众和少先队员到抗洪抢险的工地洗衣服、做饭,支援前线。开阔的江面上,船帆如林,全国各地的各种抗洪抢险物资运送到这里,体现了全民抗洪的景象。大坝的一面,很多人在用土填塘,这是当时抗洪防汛中出现的一个创新,也是画作中人物最多的一个场景。

人民才是艺术的主体,所以《武汉防汛图卷》重点表现了人民,使得画作变得更加富有意义。

从高处鸟瞰防汛的场景

《武汉防汛图卷》通过大树和山石完成不同场景的转换和连接,画家用其来调节观众观看的节奏,使观看有舒缓、有紧张、有高潮,很好地发挥了中国传统长卷画的特长优势,还使得整幅画作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。

画作描绘的抗洪中后期,大量的渍水、积水需要疏泄,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上万马力的抽水机将水排出,使得水位下降。后期,武汉市内涝的洪水排出以后,农民们回到久违的家园,抓紧恢复生产,同时互相帮助,重新修建被洪水毁掉的房屋。

江中防浪的木排和各式各样的船只,运送物资巩固抗洪的成果,加固江堤。街道也开始繁忙起来,老百姓重新安居乐业,他们到广阔的田野收割稻子。画作最后,一轮红日缓缓升起,象征着明天更美好,也体现了人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
在艺术表现手法上,画家提升了画面中的视平线,让观众得以从高处鸟瞰防汛的场景。全图以散点式构图方式,全面展现了抗洪工地的全貌以及抗洪的整个过程,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完整性,形成了一组真实生动的故事。

画作被誉为防汛诗史

黎雄才是广东肇庆人,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绘画,后来担任广州美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和教授。他擅长巨幅山水画,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,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,曾获得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。

怎样用中国画来表现抗洪题材?黎雄才创造性地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融人中国画中。历经一年多的打磨,终于创作出长约30米的史诗般的《武汉防汛图卷》,被美术评论界誉为防汛诗史

60多年过去了,武汉市的防洪建设走上了与城市交通、环境、生态、建设紧密结合的道路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国家制定了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。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,我国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,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,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。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,水利正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。


 
  • 暂无相关记录!